【底层逻辑】广告的目的 为什么要做广告

2020-06-04 11:16发布

很多人在投放广告的时候,心里多多少少肯定都有一个疑问,我们为什么要做广告推广,做广告的目的是什么?那么今天,我们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阐述,广告是做传播和转化的本质作用。

通常,广告=传播学+营销学。随着信息传播底层设施的彻底改变,广告也经历大洗牌,显然仅融合传播学与营销学已不足够。我们提出新公式:

广告=传播学+营销学+认知心理学

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,广告是一个动态的客户认知管理的过程,最终目标是和目标客户建立一种品牌偏好的客户关系。情人眼里出西施,说的正是这种品牌偏好。

一句话,广告始于认知管理,终于品牌偏好。

今天重点介绍灰度认知社自主研发的三个广告方法论:客户认知看板、广告运营五步法、广告投放九策略。

一、客户认知看板

根据《年轻人喜欢的潮生活:2020年3月份酸菜鱼品牌影响力TOP10》榜单,我们研究21家酸菜鱼单品品牌,做一个行业认知地图,发现一些规律:

在网络影响力排名前10的品牌中,竟然有4家品牌主打的广告卖点高度雷同:鱼好吃汤更好喝,能喝汤的酸菜鱼。

通常品牌都用主打卖点来做广告宣传,如何评价广告投效果呢?

我们来使用一个工具:客户认知看板。

在做广告之前,必须要做客户洞察。

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:我们主打的产品卖点,与客户需求是什么关系?

第一,这个卖点属于大众认知还是小众认知?

大众认知:优点是不用再做市场教育,省下一笔营销费用;缺点是产品同质化可能比较严重。

小众认知:优点是产品差异化非常明显,缺点是市场不一定认可,教育成本偏高。

第二,这个卖点是客户需要的?还是客户想要的?

客户需要need:优点是客户愿意当下就买,转化率高,缺点是客户不一定愿意支付更高价格。

客户想要want:优点是客户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,缺点是客户不一定愿意当下就买。

我们再回到酸菜鱼行业认知地图上来,有以下几个结论:

1.鱼好吃汤更好喝已成必备需求。由于众多商家都在主打这个产品卖点,渐渐成为大众认知+客户需要。

必备需求就是行业卖点。行业卖点,就是把品牌换成另一家客户也感觉不到差异化。

2.品牌调性强满足魅力需求。太二酸菜鱼和姚酸菜鱼等,都有比较强的品牌调性,属于“小众认知+客户想要“。

魅力需求,就是目标客户没见过时无感,一旦体验过,顿时体验感比普通替代产品要强10倍,这是独家卖点。

3、健康的油、下饭的菜、活鱼料理是期望需求,这些都是“大众认知+客户想要“。

期望需求,就是目标客户对商家有期望值和认同感,尽管产品的差异化并没有那么大,也没有那么多独家卖点,但是,商家善于做客户认知管理,使得客户对商家品牌形成某种消费偏好。

4.无感需求,是商家主观认为的“小众认知+客户需要“。

在品牌比较小的时候,过于个性化的品牌调性,其实都是无感需求。

还有一些商家特色,比如用专门设计的碗来盛放酸菜鱼,如果客户体验大幅提升,就是魅力需求;如果客户感觉不到什么价值,就是无感需求。

这下我们就容易理解,为什么很多商家做的广告效果不好?

要么是太小众认知,但是客户无感的自嗨式广告;

要么是大众认知,但是卖点同质化,替整个行业在吆喝,或者和一大群竞争对手喊同样的卖点。

二、广告运营五步法

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,我们认为广告可以分为五个步骤:编码、传播、流量、转化、关系。

我们到天猫里随机地搜索几个产品:

1.龙井茶叶

我们来拆解一下龙井茶的广告:

小众认知:品牌感与价值区隔不明显,客户不知道这个品牌与其它龙井品牌有什么区别?

客户需要:想要买高性价比的龙井茶;

买的是产品本身:品牌感是有设计的,但是主打卖点还是降价促销;

客户可能是搜索流量来的:单次消费为主,品牌复购率未知。针对这类客户,商家以动销为主,最大卖点是降价促销;

小规模运营:搜索流量优化+竞价排名,来的都是弱关系。

2.吸尘器

拆解吸尘器的广告:

小众认知:戴森是高端品牌,因为价格贵,客户基数非常小,喜欢平价品牌的大众对它不熟悉;

客户想要:目标客户知道戴森,也知道价格贵,但是认可品牌溢价;

买的是品牌:产品只是载体,客户感知价值不是一个具象的产品功能,而是经过提炼与升华的、抽象的商业概念;

戴森提出一个非常炫酷的商业概念“气流倍增技术”作为购买理由;

戴森还给出一个记忆符号“V9数码马达”来强化广告记忆效果;

小规模运营:来的都是强关系,认可戴森品牌的人。

3.零售酸菜鱼

零售酸菜鱼广告拆解:

大众认知:酸菜鱼是大类需求。早在2017年末,酸菜鱼在美团的搜索指数就超过黄焖鸡饭,说明酸菜鱼属于大众认知的产品,群众基础非常好;

自然流量:销量=流量*转化率*客单价。对于这种大类需求,我们不做广告都会有客户主动找上门来,这叫自然流量,也就有自然的转化率。这就是大众认知的红利;

这个品牌在天猫里用的是动销,提供3个购买理由都是客户需要,能够决策,但不能拉升客户支付意愿;

买的是产品本身:3个卖点都是具象的功能,没有抽象的卖点。流量也可能是单次流量的弱关系。要拦截这样的流量,就需要大规模策略,小规模运营已经没有效果。

这里需要格外注意:

大众认知的缺点就是产品同质化竞争。把品牌去掉,换成另一个品牌,完全感觉不到有什么差别。

所以,大众认知的要点就是要建立品类区隔,就是我在这个品类中,与其它的对手有什么本质的不同?这个非常重要。

如果有本质的不同,就是客户想要层面的竞争,就是差异化;

如果没有本质不同,就是客户需要层面的竞争,就是价格战。

我们再回到广告运营五步法来分析,上面这3家分别主打的卖点,是产品级卖点、品牌级卖点、品类级卖点。整个编码、传播、流量、转化、关系,都是完全不同的。

核心就是一句话,广告不是生产出来找渠道投放就行,广告本身是要做重度运营的。

编码、传播、流量、转化、关系,就是广告运营的5大维度。

三、广告投放九策略

广告应该怎么投放呢?这里,我们给出自主研发的9种投放策略。

我们先建立一个坐标系:

客户的消费欲望维度:高消费欲望、中消费欲望、低消费欲望;

商家搭建销售场景能力维度:

强销售场景:客户已经进入线下门店或者线上店铺;

中销售场景:客户在小区或者办公室等场景中,有一定概率会开展购物活动;

弱销售场景:客户正在开展休闲、娱乐、社交等非购物活动,直接购物需求被抑制。

这9种广告投放策略理论有点抽象,我们通过9个真实的商业案例来学会怎么使用它。

1.广而告之:老娘舅

老娘舅是一个中式快餐品牌,2019年更换了Logo,引起业内不小的争议。有设计师吐槽这个招牌“丑”“low”,没有设计美感,只是一味地把字体放大。

我们从客户认知视角反过来想一下,这种设计的底层逻辑是什么?

餐饮消费有一个经验型的数据:80/20定理。

大约80%的客户是在就餐之前30分钟决定下来去哪儿吃,还有20%的客户大约是在就餐之前的5分钟决定出来吃饭。

30分钟决策和5分钟决策的路径是完全不一样的。

开放式空间中,大约30%的客户是先看见门店招牌,后进入门店消费的。

封闭式空间比如大型商场中,这个比例可能更高。

这里有几个要点:

1客户已经进入高欲望消费;

2客户具有大类统计规律;

3客户入店与商家招牌具有强相关性。

反过来说,当客户进入高欲望消费层面,且客户离商家销售门店非常近的时候,商家的广告策略就是广而告之。这种广而告之,主要体现在:

① 流量拦截。线下要使招牌具有非常强的可见性与曝光量,线上要使客户在搜索时,商家进入列表的前几名。

 ② 招牌提炼。一定要有明确的产品卖点。比如看到XX小厨,大家可能就不知道什么是这家的招牌菜,入店转化率低;看到XX酸菜鱼,目标客户一眼就知道这是不是我的欲望,入店转化率高。

③ 广谱拦截。这种大流量往往客户非常离散,通常10岁的孩子也有,60岁的老人也有,所以,招牌的卖点要以大众认知为主,相对通俗、普适。特别是品牌力不强的时候,不宜推小众认知的卖点,转化率会非常低。

显然,老娘舅的新LOGO可见性大大提升,广而告之的流量拦截效果是成功的。

2.记忆强化:瓜子二手车

瓜子二手车也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品牌。不按常理出牌,巨额的广告费与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、成熟的商业模式等相悖,一直都是业内诟病的大话题。

抛开商业价值,只谈广告策略。我们还是要换位到客户认知视角来看,二手车是一个什么业务?

二手车,是一个体量大、超低频、交易成本高,特别是担心被坑,买的不如卖的精的一个传统业务。

因为是超低频,客户今天看到一个二手车品牌广告,当他有买卖二手车需求时,可能已经是1年后。他还会不会记得当时那个广告?这就很难说了。

所以,针对中销售场景眼前没有消费需求,但未来有可能有,这一类广告投放策略,就是记忆强化。当高欲望消费消费时点到来时,广告所推荐的品牌能被记忆唤醒。

记忆强化的方法主要有4种:

 ① 语义记忆法

语义记忆法是概念记忆。把商业概念浓缩在朗朗上口的、便于回想的语句中,然后广告轰炸,增大曝光量,就能达到目的。

显然,“瓜子二手车直卖网,没有中间商赚差价”,属于这一种。

 ② 情境记忆法

情境记忆法是场景记忆。

导演那么多,为什么目标客户对克里斯托弗·诺兰记忆非常深刻,甚至于他的最新影片《信条》还没上市,就引发这么大的关注与期待?

这是因为,诺兰拍的《盗梦空间》、《星际穿越》等好影片,影片宏大的科幻场景,给观众留下深刻的、难以磨灭的印象。

于是,这么生僻的名字,照样被很多人能记住。

互联网公司特别强调场景,强调行为,强调体验,就是这个记忆类型。

③ 经验启发法

经验启发法是感性决策,本质是一个认知偏差。

比如,中国人对咖啡始终高看一眼,认为它是优质生活方式的代表。这就是认知偏差。

这种认知偏差,来自于上世纪80年代,中国航班机票是要凭介绍信,而不是有钱就可以随意买到的。而在飞机上,为照顾外国人,就引入非常低端但方便饮用的速溶咖啡。


登录 后发表评论
0条评论
还没有人评论过~